植保白粉虱又来捣乱,难打这些知识你一定

时间:2021-12-18 19:56:0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又很快到了一年中白粉虱爆发的时期了!隔三差五打一次药的时候又来了!死不干净,持效期短,几天后又爆发,甚至有的虫子是越打药越打不死。导致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防治白粉虱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白粉虱如何正确防治!

白粉虱的危害

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并分泌大量蜜液,污染叶面和果面,造成煤污病。此外,白粉虱也经常成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

01

白粉虱自身方面的原因

a、寄主范围广,食材多,一年四季都有居住地和繁殖场所:蔬菜中的黄瓜、西瓜、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等都能受其为害,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个科种植物。

b、繁殖能力强: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雌可产50-粒卵,简直成几何指数增长。

c、虫态复杂:植株上卵、若虫、成虫虫态不一,大多数烟碱类等其他药剂能杀死成虫,对若虫和卵几乎无效,导致打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对卵和若虫高效。

d、善于飞跃:一打药就飞走,打完药又飞回来,清晨气温低时飞行能力弱,出太阳气温高时飞行能力强,加之白粉虱的翅有白蜡粉,不易黏粘药液。

e、隐藏性好: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f、抗药性的增加:随着长期、大量、单一施药,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

02

人为防治方面存在的误区

1、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有些菜农朋友对提前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等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2、未能做到群防群治

由于白粉虱迁徙性强,在蔬菜种植区,只一家用药防治,而别家不治,用药后害虫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3、未能连续用药

一次用药不能把棚室内的白粉虱全部杀死,侥幸逃脱的白粉虱会卷土重来,只要几天,棚室内的白粉虱就会再次爆发。正确的打药是,头天打完药,第二天紧接着再用药一遍,两遍药后杀虫效果非常明显。

4、施药质量不高

许多农户用药时图省事,只想一喷雾器水就能打一亩地,经常是药剂根本就没有喷到虫子,甚至连叶片都没有湿润。或是只喷叶片正面,忽视了叶片背面的卵。

5、用药时间不适宜

中午或下午温度高时白粉虱飞行快,距离很远白粉虱就飞走了,根本打不到虫,等你打完药后,它继续回来为害。

6、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那么这种“斩草不除根,治虫不杀卵”的做法让害虫在繁殖过程中逐渐产生抗性。

7、不知道烟熏剂和喷药结合

大多数农民都不知道烟熏剂与喷药结合使用的方式,也不了解结合使用的效果。

白粉虱的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

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的种类应选择韭菜、芹菜、茼蒿、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根除虫源

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蔬菜生长期间加强整枝,摘去枯死的黄叶、病叶,并带到棚外烧毁。

在夏季休棚期,进行高温闷棚,能够有效地消灭棚内粉虱。

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播后蔬菜生长期间可用25%蚜虱一遍净与木屑等点燃烟熏,闷棚8-10小时再通风。

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防虫网以40-60目为宜。

3、诱杀及驱避

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可在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冬春季,结合放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生物防治

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5、药剂防治

建议复配药剂使用:①啶虫脒+吡蚜酮+烯啶虫胺+阿维菌素②烯啶虫胺+呋虫胺③螺虫乙酯+烯啶虫胺④联苯·呋虫胺+螺虫乙酯⑤联苯菊酯+呋虫胺⑥烯啶虫胺+联苯菊酯需要注意轮换用药,以免出现抗药性。最后,再次提醒大家,白粉虱防治时一定要成虫跟卵一起打,这样才能加大防治效果。

《戊唑醇、己唑醇,一字之差,效果大不同》(植保知识)

现在的农作物病虫害很多,农业生产中仍然离不开农药,农药产品越来越丰富,但是产品名称有一些十分接近,甚至不少都是一字之差,但是功用和用法却有所不同,这让不少农民朋友十分作难,常常因为搞不清用法而大伤脑筋,比如,同是杀菌剂的戊唑醇和己唑醇,仅有一字之差,它们的功效有什么不同?相信很少有人能一下子说清楚。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戊唑醇简介:

用途: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等。

规格:95%、98%原药。g/L水乳剂,25%乳油,25%可湿性粉剂,43%悬浮剂,80%水分散粒剂,用于叶面喷雾;Raxil,FS(25g/L).DS(20g/kg),WS,LS,用于种子处理。

毒性: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该药属低毒杀菌剂。该药对鱼中等毒性,按要求使用对蜜蜂安全。实验室试验在土中分解很慢,在田间降解较快。

戊唑醇使用技术: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农药杀菌剂农药杀菌剂农药杀菌剂农药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不污染果面的水性化制剂、有极强内吸性和上下传导性。

戊唑醇用于防治苹果斑点落叶、褐斑病、白粉病。轮纹病、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生产优质高档出口水果的首选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水稻病害、棉花苗期病害等,不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该产品还可广泛应用于麦类、蔬菜和一些经济作物上(如花生、葡萄、棉花、香蕉、茶叶等)。戊唑醇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不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

由于杀菌剂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近3年来登记企业及登记产品数量持续增加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仍在持续戊唑醇市场已由市场饱和向产能过剩转变。因此面对前景广阔的戊唑醇市场生产企业也应审时度势避免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出现。

己唑醇简介

理化性质:米黄色疏松粉末;纯品为无色晶体,室温(40°C以下)至少9个月内不分解,酸、碱性(PH5、7-9)水溶液中30天内稳定。PH7.0水溶液中紫外线照射下10d内稳定。

作用机理:该药能有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尤其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纹枯病、稻曲病等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对卵菌纲和细菌无效。按推荐剂量在适宜作物上应用,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安全。己唑醇具有渗透性和内吸性。

防治对象:己唑醇成分在黄瓜的幼苗期的抑制作用效果和戊唑醇效果相当(特别在三叶期),比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抑制作用要强;在对根部鲜重和茎粗增加量最为明显;在防治白粉病的效果要比戊唑醇的效果强。在苹果斑点落叶病和轮纹病防治上面己唑醇戊唑醇氟硅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在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上面,市场上主流的药剂还是以丙环唑为主,但是其对于香蕉的黑星病效果不理想,成为市场上其他产品的其他成分攻击的把柄;己唑醇也在这个地方来做文章,它对于香蕉黑星病有良好的效果。对梨树的黑星病效果良好,草莓白粉病效果良好。

使用方法:茎叶喷雾,使用剂量通常为15~g(a.i.)/hm2。以10~20mg/L喷雾,能有效地防治苹果白粉病,苹果黑星病,葡萄白粉病;以20~50mg(a.i.)/L喷雾,可有效防治咖啡锈病或以30g(a.i.)/hm2防治咖啡锈病,效果优于三唑酮[g(a.i.)/hm2];以20-50g(a.i.)/hm2可防治花生褐斑病;以15~20mg(a.i.)/L可防治葡萄白粉病和黑腐病。己唑醇成分国内主要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悬浮剂、乳油、微乳剂均有。

防治梨树黑星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5%己唑醇悬浮剂0~倍喷雾,防治桃树褐腐病~0倍。防治水稻纹枯病5%悬浮剂60~克。根据报道还可以用于放置葡萄白粉病和白腐病10~15毫克/千克,苹果白粉病、锈病10~20毫克/千克,对咖啡锈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亩用量有效成分2克,防治花生叶斑病有效成分3~4.5克/亩。

产品市场:

根据市场的发展,乳油的份额进一步被压缩,5%的微乳剂成为市场的主流,5%的悬浮剂,成为新的一个对象。高含量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高含量的己唑醇主要市场方向还是主要集中在果蔬市场,低含量的己唑醇主要集中在大田作物。果蔬市场主要还是以香蕉、柑橘和苹果、梨,防治对象为香蕉叶斑病、柑橘疮痂病、梨树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低含量主要针对水稻、小麦市场和蔬菜市场,以5%的悬浮剂和微乳剂为主。

己唑醇增产分析:

在实践中,稻田合理使用己唑醇,不仅能防病,还有促进增产的作用。该药在水稻拔节前使用,有利于缩短植株基部节间的长度,从而能预防倒伏;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使用,能抑制水稻顶端粒生长优势,提高结实率;在水稻后期使用,还能减轻叶部病害,使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产量增加,最终使稻谷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但己唑醇与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一样,超量使用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应注意合理用药。对于30%己唑醇悬浮剂,一般每亩用10~13克,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就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后期治疗每亩用量可以加大到15~20克。一般每季水稻最多使用3次。

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苯咪甲环唑比较

丙环唑和氟硅唑抑制生长最明显,戊唑醇居中,苯醚甲环唑和己唑醇相对安全。

戊唑醇、己唑醇在开花后前两遍药最好不要用,因为浓度控制不好会使苹果果柄短小,影响果实膨大。苯醚甲环唑比较安全,对白粉、黑星效果都可以。套袋前最后一遍药这三个都可以用,对幼果深层杀菌后再套袋。丙环唑在北方果园尽量不要用,安全性比较差。

苹果在谢花后一个月内,即套袋前三遍药里加入至少一种唑类的药来进行防治白粉、斑点落叶、褐斑等病害,通常在推荐使用的浓度下进行,比方说43%戊唑醇一般使用倍以上,10%苯醚使用0倍以上,相对安全

唑类杀菌剂都有抑制作物生长的作用,把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这类药物,一般按照标准浓度用就可以了。浓度过大的话可能会抑制生长,所以最好别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如果使用的话,也别沾到花和幼果上。来源:农业技术那些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fganv.com/cyys/139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