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病的应用解剖 颈部以肌肉、神经、血管容易受损。 1.????容易引起颈部、头部症状的肌肉 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冈下肌。冈上肌、大圆肌、 小圆肌、斜角肌、大小菱形肌、上后锯肌 2.????容易引起上肢症状的肌肉 肱二头肌长头、肱三头肌外侧头、三角肌 3.????容易引起胸背部症状的肌肉 胸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大小菱形肌覆盖在其上层) 1..病情轻者 病位——在中浅层 相关肌肉——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胸半棘肌、斜角肌 症状——只有颈型症状,无N根和椎A症状 2.病情重者 病位——在深层 相关肌肉——回旋肌、多裂肌、横突间肌、关节囊、N根、脊髓 症状——在引起头颈部、胸背部、上肢症状的同时、其深层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也可能引起关节突关节紊乱,最终造成神经、血管部卡压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严重的可以影响到脊髓。 1.两个高应力点 C1横突上——附着有:肩胛提肌、颈夹肌、头下斜肌、横突间韧带 C2棘突上——附着有:回旋肌、多裂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颈半棘肌 2.应力单元 C1或者C2“一动百动”,带动其上附着的肌肉韧带一起运动 穿过头半棘肌 二.???????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劳损——包括中医的肝肾亏损、西医的无菌性炎症 2.外伤——可以直接损伤到骨骼 3.感受风寒湿——多和劳损合并,或者为诱因 从浅层——中层——深层,外伤可以直接损伤到骨骼 劳损等引起软组织无力承受过大应力,力平衡被打破时,出现软组织病变(结节—粘连—瘢痕—挛缩—硬化—钙化——骨化)。 病情进一步发展,过大的应力通过受损软组织传达到到骨骼,使得骨骼力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骨骼移位的结果。 三.颈椎病的检查 患者自然低头,观察颈部的外观。 正常的颈部外观——中间稍隆起的圆弧型,无明显凹凸。 (1).中部隆起,两边凹陷 病位:项韧带病变 症状:颈,肩,背部不适,头部症状 (2).两边隆起,中央凹陷 病位:斜方肌、头夹肌病变 结合触诊:发现圆形挛缩或者条索状挛缩,重者有弹拨声 症状:颈背部不适 (3).左侧或右侧不对称的隆起 病位:因为非隆起侧的弓弦绷紧,导致隆起侧的头夹肌、斜方肌挛缩 症状:颈部部不适,重者可以出现斜颈 (4).以C4为中心,上下段均隆起,中心区凹陷 病位:C1、C2、C5、C6、C7的项韧带变硬、挛缩。 ?????如果有弹响声说明已经硬化。 第一步:患者坐位自然低头,术者食、中指平放在患者的胸骨柄上,嘱咐患者低头尽量靠在胸部。如果不能靠在胸部上,或者勉强能靠近但是颈背部不适——说明颈部有问题 第二步:患者稍微低头,在目测的基础上,用拇指指腹触摸颈部头夹肌、斜方肌、项韧带区域的绷紧肌肉和挛缩 第三步:触摸枕大、小神经 ??枕外粗隆?向下紧贴枕骨下边缘,其下方的第一个凹陷为枕骨大孔,大孔旁开1CM为枕大N、旁开2CM为枕小神经。 第四步:触摸风府 位置:是项韧带的止点处,在枕骨大孔的上方,枕骨下缘上25px的骨面上 凡有头面症状的患者,风府也是常用的治疗点 第五步:横突 定位: C2~7横突线——四指并拢,食指平颈部后正中线边缘平放。小指下位横突线 C1横突——侧卧位,患侧在上,头稍歪。在乳突下缘和下颌关节线的上三分之一处,拇指按压指腹下有骨性标志。 C2横突——在C1横突下50px,向内侧50px处 C3横突——在C2横突下25px处,余类推。(C6横突、C7横突更长) 第六步:关节突 定位:在棘突旁75px处,向内侧是椎板内边缘,向外是神经外口的区域。 针刀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关节囊 第八步:肩胛提肌 定位:肩胛骨内上角 第九步:大小菱形肌 定位:脊柱旁2~75px处,肩胛骨上角和下角平行的区域 第十步:冈下冈上肌 定位:冈下肌触摸以天宗穴位中心,向四周弹拨,看有无压痛和酸困。 还得触摸肩胛骨脊柱缘区域(相当于大小菱形肌的起点) 1.????低头症状加重——提示颈部中浅层肌群病变 2.????仰头症状加重——提示关节囊重叠、椎间隙狭窄引起椎A和N根出现卡压和迂曲 3.????左右侧旋转症状加重——提示颈夹肌、斜角肌、关节囊、椎A 4.????头顶叩击试验(+)——提示关节囊、椎A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提示椎A和N根受牵拉 五.颈椎病的针刀治疗 1.多在C4、C5棘突旁开50px左右,拇指指腹寻找圆形、条索挛缩 操作:把圆形挛缩锁定在25px左右操作区域。操作范围在上下、左右各12.5px内。具体因病情而定,原则以通为度,创伤面不宜太大 条索挛缩有弹拨声者,可在条索挛缩线上选一个主点、一个辅点。上下纵切12.5px,左右横切12.5px. 操作要求: 1).有纵有横、纵横交错,分清层次,因为下面挛缩点是不规则的分布。 2).深浅根据刀感,原则上以通为度。 2.项韧带的操作 以C7棘突为例,纵进刀口到棘突顶部骨面,做“+”摇摆,再纵向及横向切割棘突两侧,再松解棘突上下缘 ??? 1.枕大、小神经 (1).定位:向下紧贴枕骨下边缘,其下方的第一个凹陷为枕骨大孔,大孔旁开1CM为枕大N、旁开2CM为枕小神经。 (2).操作: 2.横突 左手拇指尖掐压在横突根部,刀口线在指甲前方12.5px纵向进针,刀口线与脊柱平行,快进慢探到骨面后稍停顿,稍上提刀口线向外、向下开始扇形铲切 3.关节囊 在棘突旁50px向下、向内纵向纵切后,调刀口线90°横向摇摆 1.???肩胛提肌 侧卧位,患侧上肢压在身下,身体向前面倾斜。触摸肩胛骨最高点做一扇形区域,纵进针刀到离内上角25px左右的骨面,先“+”摇摆,压刀柄向下尖朝上做扇形铲切。 2.???大小菱形肌 3.???冈下、上肌 1.颈型 2.椎动脉型(脊髓型) 3.N根型 4.交感N型 5.混合型 针刀医学综合班(每班计15天,90学时)传授针刀医学四大基础理论、六大组成部分、十一种进针刀方法,重点传授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腱鞘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腿痛等50余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针刀诊疗技术,各种病症的影像诊断、局部解剖、针刀具体操作及术后手法、药物配合治疗等。 时间:年1月8日开课 学费:元/人(含港、澳、台学员)办学特点:理论联系临床、临床验证理论 主讲教授:易秉瑛、崔秀芳、柳百智、冯建民、司同、肖德睿、王庶霖、王文昭 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