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侗乡秋雪rdquo落芷

时间:2021-11-28 14:02:2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88017.html

九月,去往垅口,只为看“侗乡秋雪”。

大热天看“雪”?有没有搞错?

没有搞错,这是芷江最为独特的风景。不在侗寨、不在田野、更不在小溪....她在阳光透过绿叶的蜡林里。

一面缓坡,乍一看,没有什么不同,姗姗来迟的南国之秋,依然满眼青翠。待你钻进树林,眼前“突”地一亮,映入眼帘的,竟是白花花的一片“雪景”。玉树琼枝朝映霞,很难想象,在这暑气未消的秋收季节,竟能有幸目睹“白雪裹树”的奇观。原来,这“雪”就是芷江的虫白蜡。而这美景,不为上天所赐,而是蜡农半年辛劳的结晶。

同行的垅口村文书告诉我们,“侗乡秋雪”是蜡虫吸食了蜡树(女贞树)的汁液后,其白色的分泌物依附在树枝上,逐渐形成银装素裹的“雪景”。他还告诉我们,蜡虫中红虫为母,爬出虫袋后便掉落林地、自生自灭;白虫为公,“雪景”就是这些小精灵如“春蚕吐丝”,日复一日地辛勤“吐”出来的。

在蜡林,我们遇上垅口村的蜡农曹继文、艾世英夫妇,天不亮他们就摸黑上山采蜡了,待我们一早赶到蜡林,采蜡已接近尾声。曹继文解释说,摸黑采蜡,是因为有露水的滋润,蜡皮容易剥离。太阳出来后,晒干了露水,蜡皮就很难采收了。

这是一个白蜡世家,祖祖辈辈都以种蜡为生。曹继文从懂事时起,就跟着爷爷、父亲放蜡、采蜡、熬蜡,成年后,还曾师从芷江白蜡专家艾仁贵学习种蜡技术。曹继文家种了15亩白蜡,每年的白蜡收入在10万元以上,白蜡让他们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

“哥买蜡虫上云南、妹绣荷包装盘缠”,因为气候地理的原因,“云贵产虫不产蜡、芷江产蜡不产虫”,因而芷江蜡农都得上云贵买虫种。

在那个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老一辈的蜡农清明时节就从芷江出发,步行近一个月,千里迢迢上贵州、云南购买虫种。然后,再用箩筐挑上百把斤虫种,翻下云贵高原,回到芷江已是立夏。

到小满时节,将虫种用黄茅草封包,分别挂上蜡树的枝条。有时,因为道路阻隔耽搁了放蜡的时间,蜡虫就会在挑运的路上破茧而出,沿着系箩筐的棕绳爬上扁担,老一辈的蜡农称之为“放扁担蜡”,这批虫种就算是白费了,蜡农也因此失去了一年的收成,故有“要想发,放白蜡,易得穷,盘蜡虫”之俗语。直到解放以后,有了汽车运输虫种,蜡农才彻底告别爬山涉水、肩挑背驮的买虫历史。

说起买蜡虫,曹继文曾听爷爷说起过“专机运虫”的故事。年,芷江县政府组织近百名调种人员在云南、贵州购得虫种5.5万公斤,因汽车运力不足,还有2万多公斤滞留当地,眼看就要“放扁担蜡”。省有关部门得知消息后,及时派飞机运送虫种,抗战胜利后一直荒废的芷江机场也再次启用,蜡农的燃眉之急因此得以解决。年湘黔铁路通车后,虫种改由火车运输。如今,蜡农买虫种更方便了,高速、高铁、火车、汽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任蜡农选择,早发夕至、日行千里,芷江的蜡农再也不用担心“放扁担蜡”了。

老一辈蜡农上云贵买蜡虫除了艰辛,也有浪漫。解放前,芷江的蜡乡算是富庶之地,是云贵阿妹向往的地方。年轻的芷江后生上云贵买蜡虫时,捎带谈一回风花雪月的恋爱,无需彩礼,一个蜡饼就可把云贵的阿妹带回芷江。千里蜡缘一虫牵,买一回蜡虫,捡一个老婆,芷江蜡农赚大发了。

为改变“芷江产蜡不产虫”的自然状态,从年开始,,舒振达、万一锋,刘世梯等芷江白蜡专家,曾对芷江蜡种繁育进行过长达30多年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年至年,芷江共收获虫种1.67万公斤。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介绍了《芷江白蜡虫丰产技术研究》。令人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后来因故中止,没有继续传承下去。今天的芷江,仍然是“产蜡不产虫”,蜡农还得要出远门买虫种。

“白蜡白蜡,上蜡一百天”,处暑、白露前后,蜡虫完成了一百天的“造雪”运动,蜡林惊现人间奇景“侗乡秋雪”,这是蜡农心中最美的风景。千里之遥买蜡虫、百天之劳育丰收,终于等到了采“雪”熬蜡的季节,蜡花在手中剥落,心花在笑脸绽放......

采摘完蜡皮,我们随曹继文来到他的家中。在厨房,曹继文开始向我们演示那千年不变的古法熬蜡。曹继文介绍说,熬蜡有“漫锅蜡”、“扣水蜡”两种方法,熬“漫锅蜡”要两口锅子,水与蜡的比例没有要求。熬“扣水蜡”,水与蜡的比例为2:1,如熬20斤蜡,则需要10斤水,而且融蜡、榨蜡都在一口锅完成。曹继文还告诉我们,“漫水”熬出的蜡要比“扣水”熬出的蜡成色漂亮,因而,他给我们演示的是“漫水”熬蜡。

熬蜡的工具十分简单,两口大锅,一条蜡凳、一根压棍、一个丫叉、一个蜡袋和几个冷却定型用的蜡盆。曹继文不仅传承了祖辈的熬蜡手艺,而且现在用的蜡凳也是爷爷传下来的老古董,距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择皮

融蜡

滤蜡

榨蜡

熬蜡的第一道工序是“择皮”,就是择去蜡皮中的杂质。灶火正旺,将蜡皮倒入铁锅沸水,进行融蜡。半小时后,蜡皮全部融化,曹继文将蜡水舀入蜡袋在另一口锅里滤蜡,然后上蜡凳榨蜡。这是最考验体力和耐力的一道工序,要依靠身体和双手之力,将蜡袋反复浸水挤榨,直到把布袋内的蜡汁榨取干净。一番操作下来,曹继文已是大汗淋漓。

因蜡的质量比水轻,榨出的蜡都漂浮在水面上。水开中心,蜡水便漫在锅的边缘,“漫锅蜡”也许由此而来。用瓢绕锅将蜡水舀入蜡盆进行冷却定型,三小时后,一饼洁白如玉的优质白蜡便大功告成。

“黄金、白蜡、水舐牛”,芷江古谚中,白蜡列黄金之后、价值不菲。“家有一方蜡,保命治跌打”,作为药材,有止血、生肌、定痛的功效。在古代,如果用得起白蜡照明,那你就是“土豪”。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家里用糖水刷锅,石崇家则把蜡烛当柴烧,真是暴殄天物啊!

芷江是闻名全国的“白蜡之乡”,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年产白蜡几百担”的记载,芷江白蜡鼎盛时期的产量曾占全国白蜡产量的一半以上。虫白蜡,是芷江真正的贡品,照见过千年的皇宫。在历史的长河中,芷江因白蜡的存在,被誉为“担不完的沅州”。

随着电灯的普及和矿蜡的取代,曾经点亮过中国夜空的芷江白蜡,逐渐失去了照明的用途,但却在航空、汽车、造纸、机械、医药等广阔领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三代蜡农,代代相传。

时代在变,芷江白蜡的优良品质没变,白蜡的传统技艺没有变。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承,还有令人神往的传说......积淀了丰厚的芷江白蜡文化,这是先辈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蜡雪”已消融

让我们相约明年

再赏“侗乡秋雪”

图文:田骅王刚编审:周汶

芷江旅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fganv.com/jzzl/138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