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

时间:2022-7-9 19:33:0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作者简介

廖信祥,男,广西玉林人,医学士,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西推拿学会常委委员,医院推拿二区科主任,研究方向:脊柱相关疾病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选该病患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脊柱平衡手法为主推拿治疗,对照组颈部推拿为主治疗,两组7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66例,好转5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0%(95%CI=91.01%~.0%);对照组痊愈42例,好转43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70.83%(95%CI=53.1%~78.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3.,P=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治疗,疗效优于颈部推拿治疗,其收益为OR=0.04(95%CI=0.00~0.24),NNT=3(95%CI=1.96~4.49)。

关键词:脊柱平衡手法推拿;颈部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推拿科最常见病。年1月至年12月,笔者采用脊柱平衡手法为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与颈部推拿为主治疗例作对照,.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同期我院住院及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患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例。治疗组男38例,女82例;年龄≤30岁者15例,31~40岁者28例,41~50岁者58例,≥51岁者19例;病程<1月者38例,1~3月者47例,>3月者35例。颈椎DR提示有齿状突偏歪者97例,有颈椎生理弧度变直者76例,有颈椎失稳者30例。对照组例中,男41例,女79例;年龄≤30岁者12例,31~40岁者31例,41~50岁者47例,≥51岁者21例;病程<1月者36例,1~3月者45例,>3月者39例。颈椎DR提示有齿状突偏歪者89例,有颈椎生理弧度变直者69例,有颈椎失稳者27例。两组病例均排除外伤性颈椎骨折及脱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患者俯卧位,首先运用脊柱平衡手法调整有棘突偏歪的胸椎、腰椎,再调整两侧骶髂关节及双侧下肢,尤其针对双下肢不等长(也称阴阳脚、长短脚)通过骨盆调整,矫正骶髂关节错位和双下肢不等长。然后坐位对颈椎齿状突、颈椎棘突偏歪者旋转板法复位,再点穴推拿颈部夹脊穴、翳风、风驰、风府、肩中俞、肩井、天宗等穴。每天1次。

2.2对照组患者坐位主要作颈部推拿治疗,对颈椎齿状突、颈椎棘突偏歪者旋转板法复位,再点穴推拿颈部夹脊穴、翳风、风驰、风府、肩中俞、肩井、天宗等穴。每天1次。每天1次。

两组均7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1]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95%CI,%)OR(95%CINNT(95%CI)

治疗组6651397.)(91.01~.0)0.04(0.00~0.24)3(1.96~4.49)

对照组42433570.83(53.1~78.1)

注:1)与对照组比较(采用Ridit分析),u=3.,P=0.

4.讨论

4.1椎动脉型颈椎病笔者应用手法推拿治疗,摸索了30多年,体会是;只要诊断正确,手法治疗效果不错。当今的要求是怎样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是我们广大学者面对的问题。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治疗该病根据中医整体原理,采用脊柱整体手法调整治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效应用中医整体观,避免“颈痛推颈、腰痛推腰”的传统手法,充分运用中医理论、解剖学基础及力学原理。疗效高、手法轻、幅度小、安全系数高特点。传统手法推拿基本程序是:颈部放松手法,旋转板法复位,经络点穴,再做放松手法。每个病人花费时间半小时以上,显然与现代的经济社会是不相适应的。所以,高疗效、省力、安全的推拿手法是我们同行共同目标。笔者应用该手法推拿每个病人时间一般是5-10分钟。用该手法治疗有显效快、复发率低优点。有很大推广价值。特别说明,这个人观点,也是观察阶段。与每个同项手法并没有贬低和否认。

4.2推拿的发展已从手法流派向推拿学流派发展并日趋成熟。也就是从过去的单一手法发展到综合性的系统混合手法。比如以前的滚法、拍打法、一指禅等单一手法很流行并自成流派,现在受到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以及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正骨推拿、经络推拿、运动推拿、腹部推拿、脊柱平衡推拿等推拿流派的理论体系。推拿流派综合多种手法综合应用。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同样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研究,过去都是局限于颈部及椎动脉的研究。针对性治疗也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发现这种病复发率高。笔者通过长时间观察,患该病的患者,脊柱的不平衡、双下肢不等长。也会影响颈椎的不平衡。而应用脊柱平衡手法推拿,调整脊柱的病理性棘突偏歪情况、骶髂关节错位情况、双下肢不等长等,配合颈椎局部手法治疗,效果更好,复发率更低等优点。这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原理,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原理。这是临床实践中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研究,临床治疗方法探索及临床教学都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4.3双下肢不等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脊柱是人体的主干,直立是“柱”,平卧就是“梁”。脊柱纵轴力线从上往下是通过两侧骶骼关节向两侧下肢传导到足底。骨盆及骶骼关节解剖性不对称可直接引起双下肢不等长,以致人走路时纵轴力线不对称传导。导致整个脊柱受力不平衡。因人的各种生活习惯不同、工作方式差异,导致相应脊柱节段的肌肉、筋腱、韧带,小关节的损伤乃至关节解剖位置改变,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上位颈椎密切关联。因解剖位置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导致椎动脉扭曲,颈部本体感受器及血管紧张素的增高。导致椎动脉血管痉挛,脑部供血不足,继发性眩晕。上位颈椎是脊柱的最上段(端),骨盆就象一艘船的底,脊柱和头部象帆。根据力学原理,人习惯生活上颈椎上段是摇摆幅度最大的。所以双下肢不等长、骨盆不平衡间接导致颈椎失稳,诱发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治疗上应用脊柱平衡手法调整脊柱、骨盆,双下肢成等长后,人走路平稳,脊柱平衡,头部摇摆幅度降低。继发性上位颈椎失稳,解剖错位降低。该病复发率降低。

4.4辅助治疗措施。针对该病眩晕症状严重伴事物旋转,恶心、呕吐者,配合静脉点滴天麻素、—2、碳酸钠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痉挛,提高推拿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fganv.com/jzzl/145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