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一生赢战骨折

时间:2023-2-11 18:53:0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巩固一生赢战骨折

医院赵胜军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通过关节相连,构成身体的支架,保护内脏器官,为肌肉提供附着点以利于身体活动,并参与造血等功能。然而,有一种疾病会将骨骼视为“攻击”目标“悄悄”地发生,这种疾病就是骨质疏松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巩固一生,赢战骨折”。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常识。

认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密度下降、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通俗来讲,健康的骨骼就像枝繁叶茂的树干,而骨质疏松的骨骼就像枯朽的树干一样变得脆弱易折,甚至可能打个喷嚏,就“折断”了腰椎。《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36%,目前患病人数已超过2.4亿人。也就是说,平均每10位老年人中有近4人为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后果,也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据统计,约20%的患者会在发生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可因骨质疏松症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息息相关,50岁以上的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极大,和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丢失的速度加快有关。男性骨质丢失开始比较晚,并且速度没有那么快。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如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体型瘦小,不爱晒太阳,低营养状态,长期素食,低钙饮食,肠道疾病(如胃切除手术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肾脏疾病(如肾结石),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抗肿瘤相关的药物),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等。

如何能知道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呢?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的骨密度,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有效标准。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如果T值≥-1.0为正常,T值在-2.5至-1.0内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T值≤-2.5为骨质疏松症,如果T值≤-2.5同时合并脆性骨折,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建议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脊柱畸形等情况的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筛查。

四大危害不可小觑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表现。其中,骨质疏松症性骨折一旦发生难以愈合,只有1/3的骨折患者可恢复到先前的功能水平。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腰背痛或全身骨痛,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通常会在翻身后、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疼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便会出现骨痛。

脊柱变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驼背”,通常是严重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后脊柱前倾导致的。老年人发生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时,椎体高度压缩,身高平均缩短3-6cm。而严重的脊柱变形还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或者无明显受力时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见部位是脊柱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常见的是,脊柱椎体骨折;较为严重的是髋部骨折,也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骨折后需长期卧床,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静脉血栓等,可导致死亡,因此髋部骨折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即便能够存活,约50%患者可能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心理影响: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带来的心理危害易被忽视。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自主生活能力下降、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会极大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不良情绪。

积极防治不让生活打“折”

虽然骨质疏松症危害极大,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并不是随年龄增加而不可避免的结果,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防治骨质疏松症。

调整饮食: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紫菜等,我国推荐的摄入剂量是成人每天毫克钙。要注意的是,钙在体内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因此补钙的同时,还要补充维生素D,如晒太阳,但前提是身上要有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才有效。对于秋冬季节和常年阳光照射不足的人来说,也可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油等。

适度运动:每天坚持室外体育锻炼,如走路、慢跑等有氧运动。既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又可增加肌肉的负荷,增强肌肉对骨骼、关节的保护作用,但中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

远离危险因素,注意心理健康:吸烟、酗酒、高盐饮食、喝大量的咖啡、运动过少或过度等均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要尽量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和预后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胸怀坦荡、性情平和者发病少、好转快,寿命相对长。因此,心理的调节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补充“原材料”:也就是基础治疗,钙剂和维生素D是疗效和安全性都有保证的药物。骨质疏松主要是人体内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成骨细胞功能降低造成的,通过药物可降低破骨细胞的功能,进而降低骨吸收速度。

误区答疑远离骨质疏松症

误区1: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质疏松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少吃高脂、高蛋白质食物。实验证明,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骨头汤,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不宜过多食用。

误区2:补钙等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因骨代谢异常造成的。因此,治疗不应单纯补钙,而需要综合治疗,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

误区3: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症

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35岁左右达到高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晚、程度越轻。但如果青年时期忽视运动、生活方式不良、经常挑食或节食,易导致钙摄入量减少,达不到理想的峰值骨量,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误区4: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为此放弃治疗。但从治疗的角度来讲,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及早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5:靠自我感觉也能发现骨质疏松症

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可等到腰背痛或发生骨折后再去诊治。高危人群应定期做骨密度检测,及时了解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误区6:患骨质疏松症自己吃药就可以治愈

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吃药只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之一,即便吃药,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误区7:防骨折宜静不宜动

体育锻炼对防止出现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会造成骨量流失,不仅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灵活性,容易跌倒发生骨折。

误区8:骨折手术后骨骼就正常了

发生骨折往往意味着骨质疏松症已经十分严重,骨折手术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方式,而全身骨骼发生骨折的风险并未得到改善。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诊的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没有对骨质疏松症予以足够重视,而造成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虽高,但目前已有足够多的方法去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我们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fganv.com/jzzl/14940.html
------分隔线----------------------------